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 202-83主編單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備案)實施日期:1984年5月1日目錄第一章總則第二章井點降低地下水位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輕型井點第三節噴射井點第四節電滲井點第五節管井井點第六節深井井點第三章地基第一節灰土地基第二節砂和砂石地基第三節碎磚三合土地基第四節重錘夯實地基第五節強夯地基第六節預壓地基第七節砂樁第八節土和灰土擠密樁第九節振沖地基、第十節旋噴地基第十一節硅化地基第四章樁基礎第一節一般規定
2第二節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第三節板樁第四節鋼管樁第五節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灌注樁第六節木樁第七節工程驗收第五章地下連續墻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墻體施工第三節工程驗收第六章沉井和沉箱第一節一般規定第二節沉井第三節沉箱第四節工程驗收附錄一輕便觸探“檢定錘擊數”試驗方法附錄二硫磺膠泥的配合比和主要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附錄三建筑物和構筑物沉降觀測要點附錄四選擇錘重參考表附錄五施工記錄表
3第一章總則第1.0.1條本規范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地基與基礎工程的施工及驗收。地基與基礎工程中有關土石方、磚砌體、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工程,除應按本規范執行外,尚應按國家標準《土方與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1-83)《磚石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03-83)和《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2O4-83)的規定執行。鐵路、公路、水工建筑和礦井巷道工程等有特殊要求的地基與基礎工程,應按有關的各專門規定執行。第1.0.2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前,必須具備下列資料:一、施工區域內建筑場地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二、地基與基礎的施工圖紙,并應附有原有地下管線和其他障礙物的資料;三、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四、必要的試驗資料。注:施工時如發現實際情況與工程地質勘察報告不符時,應通知有關單位處理。第1.0.3條在鄰近原有建筑物或構筑物進行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施工前,必須了解鄰近建筑物或構筑物的原有結構及基礎等詳細情況;二、地基與基礎施工,如影響鄰近建筑物或構筑物的使用和安全時,應會同有關單位采取有效措施處理。第1.0.4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制品等的品種、規格、標號和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第1.0.5條地基與基礎工程,必須在完成準備工作及所需施工機械設備和管線安裝妥善,并經試運轉正常后,方可施工。第1.0.6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的軸線定位點和水準基點,經復核后,應妥善保護,并經常復測。第1.0.7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對隱蔽工程應進行中間驗收,合格后,方能進行下一工序的施工。完工后,應按本規范的規定進行驗收。第1.0.8條地基與基礎工程在冬期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現場道路和施工地點的冰雪,必須清除;二、影響施工的凍土應挖除并采取防凍措施;三、凍結的材料,不得使用。第1.0.9條需要進行沉降觀測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參照本規范“附錄三”執行。第1.0.10條采用本規范時,有關巖石與土的分類及鑒定,應按《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質勘察規范》(TJ21-77)有關規定執行。
4第1.0.11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中,如發現有文物、古跡遺址或化石等,應立即報請有關部門處理后,方可繼續施工。第1.0.12條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時,對安全、勞動保護、防水、防火、爆破作業和環境保護等方面,應按有關規定執行。第二章井點降低地下水位第一節一般規定第2.1.1條井點降低地下水位(簡稱降水,下同)的方法和設備選擇,可根據土層的滲透系數、要求降低水位的深度及工程特點,作技術經濟和節能比較后確定、各類井點的適用范圍可按照表2.1.1選用。第2.1.2條降水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主要內容應包括:一、降水地區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采用的土層滲透系數必須可靠,必要時應作現場抽水試驗確定;二、井點管的構造、長度和數量,抽水機械的型號和數量(包括泵和電動機的備用量)。必要時應設雙電源。濾管和砂濾料的規格和數量;三、井點降水系統的平、剖面布置圖和安裝圖。井點管沉設方法,排水溝管的埋設及排水地點選擇。防止地面水、雨水流入基坑(槽)的措施。井點管路與施工道路交叉處的保護措施;四、噴射井點降水應附高壓水泵、循環水池(箱)的位置及排水管(槽)的安裝詳圖;五、電滲井點降水應附陰、陽極和直流電路的布置祥圖;六、深井井點的井孔施工方法及機械設備要求;七、降水范圍內的水位觀測孔位置和數量。第2.1.3條復雜土層應按降水要求作補充勘察,查明相對含水層和不透水層、地下水的補給關系、主要含水層和下臥層等的情況。第2.1.4條降水施工前應復驗基坑(槽)位置。第2.1.5條井點濾管在運輸、裝卸和堆放時應防止濾網損壞,下入井點孔前,必須對濾管逐根檢查,保證濾網完好。第2.1.6條降水設備的管道、部件和附件等在組裝前,必須檢查和清洗,并妥善保管。
5第2.1.7條井點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一、井孔應垂直,深度應符合要求,孔徑宜上下一致;二、濾管位置應按要求位置埋設,如井孔淤塞,嚴禁將濾管插入土中;如要降低成層上中的地下水位時,宜將濾管設在透水性較好的含水土層中,必要時可采取擴大井點濾層等輔助措施;三、灌填砂濾料前應把孔內泥漿適當稀釋,井點管應居中,灌填高度應符合要求,灌填量不得少于計算值的95%;四、井點管口應有保護措施,防止雜物掉入管內;五、井點施工時應參照附表5.1做好記錄。第2.1.8條在降水過程中,應加強井點降水系統的維護和檢查,保證不斷抽水。第2.1.9條抽出的地下水中含泥量應符合規定,如發現水質渾濁,應分析原因及時處理,防止泥砂流失引起地面沉陷。第2.1.10條降水前,應考慮到水位降低區域內的建筑物和構筑物可能產生的沉降和水平位移,必要時應做好沉降觀測和采取防護措施。第2.1.11條降水完畢后,應根據工程結構特點和土方回填進度,陸續關閉及逐根拔除井點管。土中所留的孔,應立即用砂土填實,如果地基有抗滲等特殊要求時,孔口應按有關要求填塞。第2.1.12條拆除多層井點應自底層開始逐層向上進行,在下層井點拆除期間,上部各層井點應繼續抽水。第2.1.13條冬期施工應對水泵機組和管路系統采取防凍措施,停泵后必須立即把內部積水放凈。第2.1.14條土洞發育地區如進行井點降水,必須注意和防止可能引起鄰近地面塌陷。第二節輕型井點第2.2.1條輕型井點施工宜按下列順序:一、挖井點溝槽,敷設集水總管;二、沖孔,沉設井點管,灌填砂濾料,將井點管同集水總管連接;三、安裝抽水機組,連接集水總管;四、試抽。第2.2.2條集水總管、濾管和泵的位置和標高應正確。井點系統各部件均應安裝嚴密,防止漏氣。連接集水總管與井點管的彎聯管中的短管宜采用軟管第2.2.3條按封閉方式布置單套井點設備時,集水總管宜在抽水機組的對面斷開;采用多套井點設備時,各套井點設備的集水總管之間宜裝設閥門隔開。第2.2.4條井點管的沉設可按現場條件及土層情況選用下列方法:
6一、直接利用井點管水沖下沉;二、用沖水管沖孔(亦可同時用壓縮空氣或使用加重鉆桿協助沖孔)后,沉設井點管;三、套管式沖槍水沖法或振動水沖法成孔后,沉沒井點管。第2.2.5條沖孔孔徑不應小于300mm,深度應比濾管底深0.5m以上,管距一般為0.8~1.6m。第2.2.6條每根井點管沉設后應檢驗滲水性能;井點管與孔壁之間填砂濾料時,管口應有泥漿水冒出,或向管內灌水時,能很快下滲,方為合格。第2.2.7條井點系統安裝完畢,必須及時試抽,并全面檢查管路接頭質量、井點出水狀況和抽水機械運轉情況等,如發現漏氣和“死井”應立即處理。檢查合格后,井點孔口到地面下0.5~1.0m的深度范圍內應用粘性土填塞。第2.2.8條輕型井點按抽水機組類型分為干式真空泵井點、射流泵井點和隔膜泵井點。干式真空泵井點,可根據含水層滲透系數大小選用相應型號的真空泵和水泵。射流泵井點和隔膜泵井點,適用于粉砂、輕亞粘土等滲透系數較小的上層中降水。第2.2.9條干式真空泵井點的水泵與排水管連接處,宜裝置逆止閥。氣水分離箱與總管連接的管口,應高于水泵的葉輪軸線。第2.2.10條射流泵使用前應進行檢查,確保其噴嘴和混合室完好和光潔,并采取防止雜物堵塞的措施。第2.2.11條隔膜泵底座應平整穩固。出水的接管應平接,不得上彎。皮碗應安裝準確和對稱,使工作時受力均衡。第2.2.12條每套隔膜泵井點需裝設兩臺泵,也可和射流泵組成混合機組,以保證連續抽水。第2.2.13條在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測流量、真空度和觀測孔內水位,并參照附表5.2做好記錄。觀測孔孔口標高應在抽水前測量一次,以后定期觀測,以計算實際降深。第三節噴射井點第2.3.1條噴射井點施工宜按下列順序:一、安裝水泵設備(包括循環水池或水箱)及泵的進出水管路;二、敷設進水總管和回水總管;三、沉設井點管,灌填砂濾料,接通進水總管后及時單根試抽;四、全部井點管在沉設完畢后,接通回水總管,全面試抽。第2.3.2條井點管組裝前,應檢驗噴嘴混合室、支座環和濾網
7等。組裝后,每根井點管應在地面作泵水試驗和真空度測定。地面測定真空度不宜小于7O0mm汞柱。第2.3.3條進水總管與濾管的位置和標高應正確,井點管路應安裝嚴密。各根井點管的連接管必須安裝閥門。第2.3.4條高壓水泵的出水管必須裝有壓力表和調壓回水管路,以控制水壓力。第2.3.5條井點管的沉設方法和檢驗應按第2.2.4、2.2.6和2.2.7條的規定執行。當直接利用井點管水沖下沉法時,應先沉設外管,待下沉結束后再安裝內管。第2.3.6條沉設井點管前,應先挖井點坑和排泥溝,坑的直徑應大于沖孔直徑,坑內不得有石子等硬物。第2.3.7條沖孔孔徑不應小于4OOmm,深度應比濾管底深lm以上,管距一般為2~3m。第2.3.8條每根打點試抽時排出的渾濁水,不得回入循環管路系統。試抽時間的長短,應根據井點出水由濁變清程度而定。第2.3.9條井點的內管與外管底座接觸處,必須安裝嚴密,內、外管頂端接頭處應用油封裝置連接。抽水時,如發現井點管周圍有翻砂冒水現象,應立即關閉此井點,及時檢查處理。第2.3.10條工作水應保持清潔。全面試抽兩天后應用清水更換、在降水過程中應視水質渾濁程度定期更換。第2.3.11條每套噴射井點宜控制在3O根左右,并配相應水泵。各套進水總管均應用閥門隔開,各套回水總管應分開。第2.3.12條在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測工作水壓力、地下水的流量、井點的真空度和觀測孔水位,并參照附表5.3做好記錄。發現異?,F象,應采取措施進行調節。觀測孔孔口標高應在抽水前測量一次,以后定期觀測,以計算實際降深。第四節電滲井點第2.4.1條電滲井點陰、陽極的制作與設置,宜符合下列規定:一、陰極可用原有的井點管,陽極可用直徑25mm以上的鋼筋或其他金屬材料制成,并應考慮電蝕量;二、陰、陽極的數量宜相等,必要時陽極數量可多于陰極數量。陽極的設置深度宜較井點管深約500mm,露出地面為200~400mm;三、陰、陽極應分別用電線或鋼筋連接成電路,并接至直流電源的相應極上;四、陽極埋設應垂直,嚴禁與相鄰陰極相碰;五、在不需要通電流的范圍內(如滲透系數較大的土層)的陽極表面可涂絕緣材料。第2.4.2條電滲降水施工前宜通過必要試驗,確定合理的電壓
8梯度和電極布置,井點設于基坑四周時,陽極應布置在井點圈內側,與陰極并列或交錯。陰、陽極的一般距離:采用輕型井點時,為0.8~1.0m;采用噴射井點時,為1.2~1.5m。工作電壓不宜大于60V,土中通電時的電流密度宜為0.5~1.OA/m2。第2.4.3條在陰、陽極間的地面上,應清除掉無關的金屬和其他導電物。第2.4.4條降水應經試驗后選擇連續或間歇通電方式。通電時間應根據施工的不同階段和具體情況而走。第2.4.5條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測電壓、電流密度、耗電量及觀測孔水位等,并參照附表5.4做好記錄。第五節管井井點第2.5.1條濾水井管的埋設,可采用鉆孔法成孔??讖綉^井管直徑大200mm以上。井管下沉前應清孔,并保持濾網的暢通。井管與土壁之間應做好濾層。第2.5.2條井管宜用直徑為20Omm以上的鋼管或其他管子制作。過濾部分可采用鋼筋焊接骨架,外纏鍍鋅鐵絲,并包濾網。第2.5.3條吸水管底端應裝逆止閥,設于管井內抽水時的最低水位以下。第2.5.4條降水過程中應對抽水設備進行檢查。按時觀測管井內水位和流量等,并參照附表5.5做好記錄。第六節深井井點第2.6.1條深井鉆孔方法可根據土層條件和孔深要求,選用沖擊鉆孔、回轉鉆孔或水沖法施工。第2.6.2條孔徑應較井管直徑大300mm以上。深度應考慮抽水期間內沉淀物可能沉積的高度適當加深??咨?、孔徑和垂直度必須符合要求。第2.6.3條鉆孔時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孔位附近不得大量抽水;二、孔口設置護筒;三、設置泥漿坑,防止泥漿水漫流;四、應取大樣,核對含水層的范圍和土的顆粒組成。第2.6.4條根據鉆孔時的土層情況和設計要求配齊所用管材,并按照沉放先后順序堆放在孔位附近。第2.6.5條深井井管沉放前應清孔,需要疏干的含水層均應設置濾管。在周圍填砂濾料后,應按規定及時洗井和單井試抽。第2.6.6條降水井內裝首深井泵時,電動機的機座應平穩牢固,
9轉向正確,嚴禁逆轉(可裝阻逆裝置〕,防止傳動軸解體。裝置潛水深井泵時,潛水電機、電纜及接頭的絕緣必須安全可靠,并配置保護開關控制。第2.6.7條安裝水泵或調換水泵前,均應量測井深和井底沉淀物厚度,必要時清洗水井,沖除沉渣。第2.6.8條各管段、軸件的連接,必須緊密,牢固,使用前必須檢驗,不得漏水第2.6.9條排水管路的連接、埋深、走向和坡度均應按規定施工。排水口應設在降水影響范圍以外。第2.6.10條降水過程中應根據施工要求,確定啟動和暫不抽水井點的數量。按時觀測水位下降情況和流量等,并參照附表5.6做好記錄。第三章地基第一節灰土地基第3.1.1條灰土的土料,宜采用就地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機雜質,使用前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15mm。第3.1.2條用作灰土的熟石灰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5mm。熟石灰中不得夾有未熟化的生石灰塊,也不得含有過多的水分。第3.1.3條灰土的配合比(體積比)除設計有特殊要求外,一般為2:8或3:7。第3.1.4條基坑(槽)在鋪打灰土前必須先行驗槽。如發現坑(槽)內有局部軟弱土層或孔穴,應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層填實,或通知設計單位確定處理辦法。第3.1.5條灰土施工時,應適當控制含水量。工地檢驗方法,是用手將灰土緊握成團,兩指輕捏即碎為宜,如土料水分過多或不足時,應晾干或灑水潤濕。第3.1.6條灰土應拌和均勻,顏色一致。拌好后及時鋪好夯實,不得隔日夯打。第3.1.7條灰土的鋪設厚度,可根據不同的施工方法按照表3.1.7選用。各層厚度都應預先在基坑(槽)側壁插定標志。每層灰土的夯打遍數,應根據設計要求的干容重在現場試驗確定。